蒸谷米(parboiled rice)國際市場俗稱“半熟米”,是以稻谷為原料,經清理、浸泡、蒸煮、干燥等水熱處理后,再按常規稻谷碾米加工方法生產的大米制品,具有營養價值高、出飯率高、出油率高、儲存期長、蒸煮時間短等特點。
中文名:蒸谷米、 主要原料:谷米、 是否含防腐劑:否、 主要營養成分:維生素,維生素、無機鹽、 著稱:健康米、綠色米、
簡介
蒸谷米又稱半熟米,是以我國秈稻為原料,經清理、浸泡、蒸煮、干燥等水熱處理,再按常規方法脫殼、碾米而成的純天然、營養型大米。一般采用無公害、綠色、有機稻谷,確保農殘、重金屬等不利成分不浸入其中。蒸谷米在中國還不廣為人知,但在歐美、中東等地區非常暢銷,在國外以健康米、綠色食品著稱,國際市場蒸谷米賣價通常比同規格的白米高出l0%~5%,效益顯著。由于加工成本高、米色較深、米飯粘性較差和口味習慣等原因,始終未被國內消費者普遍接受 。
蒸谷米在中國還不廣為人知,但在歐美、中東等區非常暢銷,在國外以健康米、綠色米著稱。其消費量逐年增加。
關于中國蒸谷米的起源,目前引用最多的說法,是指起源于公元前400多年的春秋時期吳越時代,該說法在太湖地區流傳甚廣。據《杭州市市制》“民俗風情”篇記:吳越相爭時,吳國要越國進獻良種,越國大臣文種獻計,將種子蒸熟后再送給吳國。結果吳國人種了,都長不出苗,造成大荒年,民心大亂,越國乘機滅吳。越國臣民大喜,將余下的蒸谷碾米造飯以表慶祝,于是沿襲下蒸谷米的食用習俗。 據《中國農業科技史》記載,中國蒸谷米加工技術最早出現在宋代。公元1101年四川采用“先蒸而后炒”的稻米加工方法,是中國蒸谷米加工技術的萌芽。而歷史上江浙、福建、江西等地都曾有蒸谷米加工。
特點
蒸谷米米粒伸脹,韌密均勻,色黃如蜜,晶瑩潤澤,耐嚼適口,芳香甘甜,極富營養和滋味。
從營養、膳食和儲存角度比較,蒸谷米較普通大米具有更多優點:
1、營養價值高。稻谷經水熱處理后,皮層內的維生素、無機鹽類等水溶性營養物質擴散到胚乳內部,增加了蒸谷米的營養價值。
2、出飯率高。在米飯干爛程度相同的情況下,出飯率比同等質量的白米高出37-76%。
3、蒸煮時間短,易熟,可節約燃料。
4、耐儲存。稻谷蒸煮后,大部分微生物被殺死,減少了蟲害侵蝕;米酶失活,喪失了發芽能力,延長了儲藏期。蒸谷米這一特性極其適于特殊環境和條件下的糧食運輸、儲存 。
顏色
蒸谷米由于經過浸泡、蒸煮、烘干等水熱處理,外觀與普通米大不一樣,呈現淺黃色,顏色類似于蜂蜜、琥珀的顏色。
蒸谷米產生這種顏色的原因主要有2個,一是蒸谷米經過高溫、高壓的水熱處理,使大米內部淀粉排列結構變化,引起外觀顏色改變;二是稻米糠層中營養素經過高溫、高壓的水熱處理滲入到大米,也引起顏色變深。或許,這就是國際上部分國家和地區稱蒸谷米為金色的營養米原因。
生產情況
蒸谷米又稱半煮米,其基本加工工序與加工一般大米相同,只是在礱谷前增加對凈谷浸泡、蒸煮、干燥等水熱處理工序。通過水熱處理的稻谷,米粒強度增大,工藝品質提高,碎米率減少;同時在水熱處理過程中,稻谷皮層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同米粒內部滲透,使胚乳內的營養成分增加,提高了稻米的營養價值;此外,蒸谷米還有耐貯、米粒脹性好,出飯率高,米飯易消化等優點。因此全世界每年有1/5的稻谷加工成蒸谷米,印度、泰國、索馬里等國家都是蒸谷米的主要生產國,美國、意大利等國家也有生產,主要是為了提高稻米的營養價值和加工品質。我國浙江、福建、廣東等地農家生產食用蒸谷米也有很長的歷史,60年代曾在江蘇、浙江等地建立了一定規模的蒸谷米生產廠,其產品主要出口中東阿拉伯國家,由于蒸谷米滲透了米皮的顏色,不象一般精白米具有潔白的外觀,故在國內銷售量不大。
免責聲明:本資料來源于網絡,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,請通知我及時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