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兩種方法,能讓你的包子鋪重新煥發活力
緣起
附近有個叫超市,超市一層有個肯德基,以前經常去這家吃東西,但是最近很少進去吃東西了,上個月這家肯德基重新裝修,昨天正好開業,晚上去超市買東西,看到重新開業的肯德基,楞了一下,然后進去看了看,買了個冷飲,繼續溜超市。雖然新裝修的肯德基和沒重新裝修前區別并不是很大,但就是這個區別不大的裝修,讓我有了再次進去消費的欲望,而且還打算今天去肯德基嘗嘗新品“K記飯桶”。
為啥一個重新裝修,有再次消費的欲望呢?給出的答案是四個字:“審美疲勞”。
今天借這個話題,來聊聊消費者的“審美疲勞”。為什么消費者會“審美疲勞”?我們作為商家應該如何應對消費者的“審美疲勞”?如何讓我們店重新“煥發活力”呢?

消費者總是“喜新厭舊”的!
記得在15年的時候,參加過一個什么什么餐飲論壇,一位餐企老板在臺上發言說:“消費者對餐飲店的審美周期是2.9年,而且消費者總是喜新厭舊的。”
當時我沒太在意,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還是頗有些道理。的確,雖然現在有很多包子品牌火的一塌糊涂,可消費者總是吃著碗里看著鍋里的。也許有一天,甘其食的海外開店,老臺門的遍地加盟,慶豐包子的主席代言都會成為消費者的吐槽點(當然了,現在可能也是,呵呵!)。不論是新品牌的出現,還是老品牌的沒落,這些都是市場規律,我們沒有辦法去指責消費者,只能默默接受消費者的“審美疲勞”和“喜新厭舊”。

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消費者產生了“審美疲勞”呢?
總結了兩個字:“適應!”
任何的外部刺激(不論給你電擊,還是給你錢),最終都會被“適應”(也就是說讓你沒有感覺。)
這個道理很好理解,一切的外部刺激,最終都會被適應。一切讓消費者感覺到好吃的、好玩的、有意思的東西,最終都會變得無聊透頂!
如果各位看官接受這個觀點,那就請繼續往下看。
既然消費者們,早晚要“審美疲勞”,早晚會“喜新厭舊”,那作為商家的我們應該怎么辦呢?
不難!教你兩招!

一、不斷給消費者新的刺激
這招就是要通過我們自己的改變給消費者一個外部刺激,讓他們覺得眼前一亮,重新關注我們,從而實現環境的再“適應”。
文章開始提到的肯德基裝修就是這個道理,巴比、青露等門店推出了新的logo也是這個道理,甘其食經常推出新的產品以及推出新的裝修的風格的第N代店鋪,還是這個道理。
即使是產品換湯不換藥,只是變換了個店鋪形象,出個所謂的新品,也會給消費者眼前一亮,煥然一新的感覺,也會讓老店重新煥發新的活力。
如果有的看官說了,我們小門小戶的,實在沒錢裝修,沒有精力弄什么新產品,那好,你換個新圍裙,換個新帽子,把用壞的座椅板凳換換,換個好看些的塑料袋,升級升級你的豆漿杯,過一段時間等有錢了整修一下門頭,總是可以的吧。
再打個比方,愛喝的可口可樂,沒事就換包裝、換概念,今天是歌詞瓶,明天是臺詞瓶,后天又星球大戰瓶、世界杯瓶等,其本質就是讓消費者產生新的刺激感。
總之,消費者們總是想看到早就熟悉的舊事物有新的變化,這個符合正常人循序漸進的思維邏輯。(這話說著有點繞嘴哈,但就是這個理兒。)

二、讓我們的店成為消費者的工具
上面說了,不斷給消費者提供新的刺激,這事其實挺費腦子的,早晚有一天,你用盡了各種招數,沒招可用了,最終消費者對你家的店還是會“審美疲勞”。
那怎么辦呢?大家有沒有想過,我們對什么東西不會產生審美疲勞呢?
我認為,是“工具”!
你會對牙膏、牙刷、洗頭水、沐浴液審美疲勞嗎?你會對天氣預報審美疲勞嗎?你會對壓面機、和面機審美疲勞嗎?
如果我們的包子鋪具備了“工具”價值,那我們的店鋪對消費者看來就是生活必需品了,這樣的話,你家的包子還愁賣不出去?
這里舉兩個例子,大家可以舉一反三,將同樣的思路應用在自己的店鋪上。
山東的一個學員在山東某大學附近開包子店,他在賣包子的同時,開了一個公眾號,買包子關注公眾號買二送一,他在公眾號發一些課表啊,校園新鮮事啊,考研考英語的小資料(其實都是復制粘貼來的),學生們可以通過他這個公眾號了解到更多的學校信息,而且他還經常和學生們互動,氣氛搞的挺好,他甚至還在公眾號上聊了個妹子,通過公眾號帶來的回頭客非常多,現在這個公眾號有一萬多人了,每個月都有人找他代發廣告,現在廣告的收入快趕上賣包子的收入了。
河北的一個學員,在某小區門口開了個店,剛開始的時候,在門頭上弄了個液晶電視,天天滾動顯示天氣預報和熱點新聞,早上買包子的顧客,來了都會看兩眼天氣預報和新聞,時間長了,顧客對他產生了一定的信任,有的時候小區里的顧客還會請他幫忙收收快遞。做到這他家的包子店就徹底的被小區居民當做一種工具在使用,而不是單純的包子鋪了。通過這種方法,每天早上顧客都會排隊買他家的包子,而且在小區里也有了一定的口碑。
這兩個案例就是典型的店鋪工具化,我們賣包子,本身解決的是想吃包子的消費者吃包子的需求,但是消費者想吃你家的包子是有前提的,我們商家需要刺激消費者,用宣傳啊,價格啊,用味道啊,用性價比啊,等等等等.......
如果我們通過工具化的手段去轉移消費者的需求,去滿足消費者的另一些需求(看新聞啊,看天氣預報啊,收快遞,看課表啊,看校園新鮮事啊,等等......)通過這個需求再結合上傳統的營銷方法,就可以轉化成購買需求。只要你家包子味道不太差的話,這些方法的運用,應該可以讓你在市場上立于領先的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