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刀面

大刀面又稱長壽面,其名字的來源是因為切面的刀大得出奇,所以稱為大刀面。大刀面起源于宋朝,發源于盛產小麥的蘭考縣小宋鄉,相傳清朝乾隆皇帝過生日、慈禧太后祝壽,大刀面都曾作為長壽面進貢。
2009年被開封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開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。
基本信息
中文名稱
大刀面
英文名
Machetes face
主要食材
面粉
分類
小吃快餐
口味
清香、松軟,光滑、爽口
發源地
蘭考小宋
簡介
大刀面所用面粉是特制精白面粉,做時用雞蛋清和面,醒面72小時后,用兩個搟面杖搟成面皮兒,然后用長1米、寬17厘米、重兩公斤的大刀切出薄如紙、細如線、筋而不斷的面條。煮出來的面清香、松軟,光滑、爽口,廣受人們的喜愛。
菜品特色
醇香可口,味道宜人。
韻味
大刀面。
刀:長二尺二寸,背前端寬三寸,背后端寬四寸,老秤重十九斤。
切:右手提刀,左手按面,邊提邊落,案隨刀響,刀隨手移。
藝高者膽大,揮刀自如,面細如絲,水開下鍋,兩滾即熟,澆上干[火覽]肉臊子,一口未咽,急嚼第二口,一碗下肚,又等不及等二碗,三碗吃畢,滿頭熱汗,鼻耳暢通,還想再吃,肚腹難容,一步徘徊,怏怏離去。
做法
大刀面用傳統工藝純手工制作,大刀切面,既細且韌。以高筋面粉、雞蛋清(筋力源H)為原料,人工和成面塊,再用近一人高的大搟面杖搟、推、壓,使面皮猶如白綾,薄至透明顯影,隔面可觀報紙。右手捉長近一米的大刀,左手按面,起起落落,細如發絲的面條便出來了。
煮面
水開下面,只要十幾秒鐘,面條浮起即熟,澆上汁即可食用。夏季,用蒜汁、香醋、芝麻醬、小磨油、姜末、蔥花、香油涼拌,營養豐富,清香爽口,味道鮮美;冬季,澆上用魚、蝦肉、大蔥、生姜等慢火精燉而成的湯汁,醇香可口,味道宜人。
吃法
夏季,用煎蛋皮、姜末、蒜汁、蔥花、香油涼拌,食之,清香爽口,味道鮮美;冬季,用雞絲或雞蛋、瘦肉絲為鹵熱吃,醇香可口,味道宜人。
發源地
蘭考縣小宋鄉
創始人
大刀面是小宋鄉齊氏祖上傳下來的手藝,這都是有據可考的。《蘭考縣志》載:齊氏大刀面發源于清朝,創始人乃小宋鄉小宋集齊東魁,他思維敏捷,精通商道,善于經營。清朝時期,小宋集是黃河岸邊商賈云集的碼頭,人來人往熱鬧非凡。齊東魁看到商機,在小宋集開了家面館,他制作的面條口味鮮美,特色獨到,食客絡繹不絕。有民眾曰,"趕集上店,別忘吃碗大刀面"、"不吃大刀面,白來小宋集"。一時間,齊氏大刀面賓客盈門,供不應求。為滿足食客的需求,齊東魁改變操作方法,加快了做面速度,他將小刀切面改為大刀切面,果然快捷許多,生意更加紅火,齊氏大刀面也由此而得名。近年來齊氏廣招門徒,將齊氏大刀面傳遍大江南北,遍地皆知。
銅川大刀面
齊氏為求發揚光大,讓其大兒齊庭洲去銅川發展經營,以其高超的切面技術贏得了當地人的信賴。更贏得當地地主家女兒的青睞,與其結婚生子。夫唱婦隨。將大刀面在銅川經營的紅紅火火。
刀:長二尺二寸,背前端寬三寸,背后端寬四寸,老秤重十九斤。
切:右手提刀,左手按面,邊提邊落,案隨刀響,刀隨手移。
面:搓成絮,木杠壓,成硬塊,盤起回性,搟開一毫米厚薄后拎搟杖疊起成半圓形。
藝高者膽大,揮刀自如,面細如絲,水開下鍋,兩滾即熟,澆上干火覽肉臊子,一口未咽,急嚼第二口,一碗下肚,又等不及等二碗,三碗吃畢,滿頭熱汗,鼻耳暢通,還想再吃,肚腹難容,一步徘徊,怏怏離去。
靈寶大刀面
是靈寶市最為膾炙人口的風味小吃,已有多年的歷史。據說是蘭考縣小宋鄉齊氏大刀面、齊庭洲大弟子,到靈寶傳藝發展經營、以高超的切面技術,贏得了當地人的信愛。切面的大刀長3尺,寬5寸,頗像鍘刀,面搟成一尺多寬的薄面皮,折疊成十余層,用大刀切制成面條。
因九法不同,大刀面又分為四個品種:細面,其細如掛面;簾子蔑面,粗細如簾蔑;寬面,寬如韭菜(多做成趕不干面)閃刀面,如兩個韭菜葉寬,切面時,實切一刀,閃寬一刀,故名閃刀。通常是早晨賣細面、簾蔑面,中午賣寬面。調味以酸、辣為主,澆面的稍子與配菜,可視節令變化。
學院套餐
2014年5月9日上午,國家主席習近平到焦裕祿干部學院,參加并指導蘭考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,中午在焦裕祿干部學院用餐。主食是蘭考的大刀面,此外還有開封第一樓的小籠包和白米飯。午餐是簡單的四菜一湯,分別是干煸菜花、中原大燴菜、紅燒羊肉、香菇燒牛肉和冬瓜排骨湯,餐后水果是蘋果。大刀面上桌時,服務員向總書記介紹"這是我們蘭考的特色大刀面",習近平吃完后說,"大刀面非常好吃,不錯!"
營養價值
吃完大汗淋漓,鼻塞暢通。
免責聲明:本資料來源于網絡,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,請通知我及時刪除。